|
|
| 国家标准《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解读 |
| 发布时间:2020-02-17 | 信息来源: |
|
|
|
一、背景情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但仍有约2.7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却没有安家,同时已在城镇安家的部分转移人员存在生存困难、生活不适应、认同感不高等各种问题,这种“人的城镇化”远远低于城镇化率的现状,带来许多社会矛盾和隐患。当前大中城市凸现的“城市病”导致的效率低下也证明了这一点。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在不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不让农民因失地而返贫情况下,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福利水平成为多地开展探索的主要方向。 二、目的意义 经进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一些地方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的“就地城镇化”道路。实践证明,这是新型城镇化的一条光明道路。就地城镇化是海盐等地在国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围绕“人”的城镇化,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通过“确权”、“赋能”、“同待遇”,逐步走出的一条人口不需要大规模向大城市迁移即可实现四化同步、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径。就地城镇化,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从空间形态和格局上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撑,是解决“城市病”弊端的全新道路,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品质生活的重要途径。 当前对于就地城镇化的特征、表现尚不清晰,仍停留在定性层面,对怎么才算是就地城镇化、如何开展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评估,尚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就地城镇化模式的推广。标准化是固化现有经验,将成功经验变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手段。《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布实施,将为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作出量化评价奠定基础,同时为地方开展就地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主要内容 (一)标准的主要架构 《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GB/T 36918-2019)标准主体内容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评价实施6大部分组成。 (二)术语和定义 就地城镇化:人口未大规模向城市或异地迁移,在县域范围内,依托域内城镇体系,推动产业、资源、人口、信息等科学合理聚集,实现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产生活方式市民化的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 (三)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人口向城镇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以及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数量表现在城镇数量、城镇规模、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率等方面;而城镇化质量反映的是既定城镇化数量情况下所能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的优劣程度。 根据对就地城镇化内涵及基本特征,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由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四大方面组成,共49项指标。 (1)人口结构 从人口城镇化率及劳动力的回流反映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化内在吸引力的情况。其中劳动力流动是城镇化实现就地属性的驱动力之一。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动力和基础保障。以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经济集聚高效发展、低碳绿色发展为表征。从居民的收入水平、经济均量、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等方面进行考量。 (3)生态环境 主要从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考量。 (4)公共服务 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主要从公共基础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考量。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社会和谐为表征,包括饮水、供气、公共交通、信息化等公共基础设施覆盖情况,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养老、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普及情况。 (四)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 该部分详细阐述了各指标的内涵与计算方法。
|
| 上一篇:护目镜标准解读 |
| 下一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省地方标准解读 |